【浮生随想录】315省考体会
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公务员省考,逐渐对公考有所改观
行测的三大模块,言语、判断、资料,并不是要考生真正学透,也不是要精确计算,而是通过技巧,在有限的时间内,尽可能答对更多的题目
言语模块的词语填空和成语填空,不是必须要求考生背会更多的词语成语的意思和用法,当然自身有文学素养是好事,不过这并不是重点,重点是要通过阅读文段,找到空处修饰的主体,或者联合上下文推断空处的语义、感情色彩、固定搭配等等。主旨理解题也不是必须要求考生真的读懂文段,实际考题中能真正读懂的文段非常少,大部分都是科学文章,涉及各种术语名词,而考生需要做的,就是通过找到文段中的主体,中心句,同时也要注意文段中的关键字,但是,总而言之,可见,等等,找到文段的侧重点,与选项匹配。所以会发现,考试要的不是以往那种死学、刻板的人,而是更灵活的人。这种灵活体现在整个行测科目中,政治理论,常识,言语,判断,资料分析,五个部分,能完整做完的人可以说是高手了,大部分人都必须舍弃一部分,考试过程中政治理论和常识两个部分,我连看题目的时间都没有,我的水平只能卡时间完整做完三大模块,预留几分钟涂卡时间,然后基本就收卷了,所以行测可以说三大模块是必争之地,政治理论常识这两个是给高手拔尖准备的,但是就连这三大模块,能保持80的准确度也极不简单
备考的时候也质疑过,都说认真踏实是好事,但是考试又有这么投机取巧,可深入想想,面对浩浩荡荡的公考大军,也正是这种隐性的规则才能优中选优
申论科目,要写两千余字,呈现在卷面上,在答对采分点情况下,还要保证字体工整,这对我这种好几年没写字的人是个挑战,有时候提笔忘字,下意识连笔,所以应届生或字迹好确实存在优势。而申论考的不是真正的策论,那太大了,也不是岗位职责范围内的,古代科举选的是官,站在官的角度思考问题,当然会宏观,但现在公考选的是吏,只是要求听话,题目让答什么就答什么,材料里面有的就写,材料里面没写的除了大作文以外就不能随便写
以前存在一种现象,说裸考申论分也七十,但这次考试,行政执法卷来说,如果是裸考,难度会比较大,以往的试卷材料中,开通、举办、推动、提高、这类明显的词语很常见,所以即使裸考,看到题目问怎么做,就能理解到材料找动词,即使没有总括词,也能踩很多采分点,但是这次,全篇的材料几乎没有一个明显的动词,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过,是不容易写到采分点。而且这次考试出题人出其不意,不再是以往的命题,而是掺杂了其他部分,行政执法试卷中两道题目的材料中,一句法治都没有,甚至大作文不再是执法问题,而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,回去之后和朋友聊天,感觉无论怎么答,从哪个角度写作都可能跑题
公务员考试的规模如今可以说是非常盛大了,只黑龙江省考,最后发布的公告显示缴费报名人数超过十七万人,每人一百零五,算起来金额达到千万级别,不算出行的火车,只算酒店住宿,又是一笔不菲的费用。出了准考证的同时,我就打开地图订了酒店,万幸最后150一晚,等到中午吃饭之后又看了一眼,已经涨到了230一晚,周边的酒店全部订满,一次考试也带动了地方的酒店经济。
但不得不承认,如今的公务员考试,难度已经逐年攀升,十七万人报名,只招聘七千多人,一个岗位几百人报名,争抢两三个名额,所以大部分人都是炮灰。公务员考试和高考不同,高考努力了一定有结果,哪怕是专科,也是有学上,但是公务员考试,即便努力了最后也可能没有结果。所以公务员考试的精神压力非常巨大,尤其是对毕业未工作的应届生。但同时这也确实是最公平的考试,哪怕是有萝卜岗,但是每年都会有萝卜被刷掉的事情,所以如今看,张雪峰几年前演讲说的公考是普通人一辈子最好的出路,不无道理
和应届生不同,这次考试不论成绩如何,我自己的压力不是很大, 毕竟攒了些积蓄,如果没考上继续找工作就是了。身边也有同学考上公务员,但只能说哪里都是围城,城外的羡慕城里的稳定,城里的羡慕城外的自由,说到底都是打工人,雇主不同而已。况且考进去并不代表真的可以躺平一辈子,如果不向上走,四十几岁的时候被年轻人管理,任谁也不好受
总的来说,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考试过程,有了备考经验,也算是充实了这几个月的无业生活,最后的结果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