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浮生随想录】中国经济 土地财政
土地财政来源
1994年分税制改革,中央财政大幅提高,但地方财政依然捉襟见肘。
财权层层上收,事权层层下压。
地方财政怎么改,自己看着办。
要钱没有,要政策,可以给。
学习了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,在深圳试点。
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,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,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
我国的土地性质决定了土地所有权无法进行买卖
1988年宪法对第十条进行了重新解释: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分开,所有权维持不变,不能转让,但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转让
1990年相继出台的《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批管理暂行规定》、《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》等法规规定,住宅用地使用权年限为70年,商业用地使用权年限50年,工业用地使用权年限40年。
1998年7月3日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,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》,停止单位福利分房, 逐步施行住房供给商品化,住房分配货币化,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近5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正式画上句号。房地产行业自此进入市场化阶段,也就是著名的98房改。
房地产市场化后,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涨,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同样迅速
卖地类型
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
商住用地就是我们熟悉的商业和住宅工业用地,是给制造业建厂用的,一般这种类型的地政府会以极低价格出售为的就是招商引资。工业用地卖出去后,政府还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,通水通电通器通网,所谓的七通一平。
只有厂商来用土地,地方政府才可能带动GDP,背后也是土地财政急速膨胀的原因:政治激励
过去二十年经济发展内在逻辑
地方政府首先低价供应大量工业用地招商引资,入驻企业多,税收就更多,就业人口也就更多,进而带动消费和住房需求,此时高价供应商业用地,让开发商建住宅,人口越多房价就越高,房价越高,地价涨的就越猛,地方财政就越富裕,此时地方政府用这个钱搞基建,出台优惠税收政策,吸引更多企业入驻,更多企业带来更多就业人口,更多人口将房价推向更更高。
一手低价供应工业用地招商引资,创造税收和就业,一手高价供应商住用地,获得卖地收入填补财政空缺,工业化和城市化两手抓。
土地金融
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用土地做抵押,带出巨量资本,随后这些资本变成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从宏观层面来说土地本来就是国家的,银行的钱也是国家印的,所以用国家的土地做抵押向国家借钱,本质就是以土地为信用基础发行货币,土地就成了人民币的锚,也就是土地金融的本质:将土地变成了融资工具,凭空创造出天量资本
土地金融的魔力: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,将未来贴现到当下,使其价值暴增, 创造出巨量原始积累,从而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